新闻资讯

News

“中国人一般的趋势只在于驯良”,却忘了运动才是儿童生命的本能!

1360 人阅读 | 发表于 2021-10-19 | 来源:兔加熊

近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下降了许多,我们甚至在幼儿园看到许多“小胖墩”、“近视眼”、“豆芽菜”。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运动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运动是幼儿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高运动效果,实现运动价值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受到重视。


儿童

只有在自由运动中才能健康成长


 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我们常常将身体与知识、心灵割裂开来,对儿童身体的认识也易于停留在机械、静止的层面。


在教育中,我们更重视的是“头脑”,是心灵而不是“体”,甚至认为“体”是对“知识学习”的干扰。这便不免忽视了儿童的运动。


早在1934年,鲁迅就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写道:“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


时至今日,这种观念还依然无形地支配着我们:人们更为赞赏的是儿童的“静”、“乖”、“听话”,常常指责和批评孩子的“好动”、“不安分”、“野性”。


不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运动都被挤到了“旮旯”,甚至在所谓的“体育”和“游戏”中孩子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运动。孩子们更多的是长时间在“四角的天空”下,安静地坐着、听着。即便是偶尔出外玩乐,成人也因为担心孩子出现意外,不时叫停孩子们自由快乐地跑跳和攀爬活动。凡此种种,使得孩子的运动活动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


兔加熊儿童运动教育儿童体适能训练--(47).jpg


儿童

缺乏运动对身心皆会造成严重损伤


缺乏运动造成儿童的体质孱弱自不必说了。


更重要的是,对儿童来说,若没有自由的运动,他内在的生命力便不可能自然生长,他也不可能成为“任性而动、生机勃勃”的生命个体。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办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动,能凭他的精力做人,能凭他的理性做人”。


儿童的身心本是一体的。若没有强健的身体,儿童将是一个残缺的个体,一个干瘪的躯壳,他便不能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生气勃勃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儿童

缺乏运动会造成与世界深层“断裂”


儿童本就是在运动中成长的。儿童在运动中与世界“交汇”、“对话”,运动是儿童一百种语言之一。越是低龄的儿童越是依靠“体”来感知与探索世界。


 在运动中,儿童是用整个身体看、倾听、触摸、感受并接近世界,所有的经验沉淀成“身体”的一部分;在运动中,儿童的身体是生成性的、流动的,每时每刻都处在与世界的复杂立体的交流互动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与世界之间的通道有了深层的敞开;在运动中,儿童的身体又是灵动的、具有无限之可能。


总之,在自由运动中,儿童的“身体”与“他者”、自我与“世界”之间不再是一种静止的“我—它”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我—你”的对话状态,在生成之力的层次上实现人之“身”与世界之“肉”的深层交融。


因此,缺乏运动必然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原始的热情与生命力,隔绝了儿童与世界的关系之维。


兔加熊儿童运动教育儿童体适能训练--(46).jpg


儿童

缺乏运动可能会失去探索世界的动能


若说运动对儿童而言是生命的本能,是“自然生长”;那么,“静”的学习对儿童来说便是一种“嫁接”。因为在静态的学习中,儿童更多是聚在平面、静止、机械的“空间”,所面对的仅是冷冰冰的“知识”。


远离自我心性的“知识符号”会导致儿童丧失存在的充盈与生命的饱满。而且,这种所谓的“学习”也很可能如卢梭所言,助长了儿童的虚荣。儿童在虚荣中获得了暂时性满足,而这种虚假的快乐感与充实感,诱使儿童走向一条看似宽广然而却充满危险的路。这不仅使他们失去内在的生命直觉,失去与世界的原初交流,甚至最终失去了精神中应有的朝气和灵气。


倘若儿童的身体只是沉溺于消费式的被动满足中,这种满足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动能,只会使儿童的身体丧失其本真而沦为表演的器具。


简言之,在自由的运动中,儿童宽广、无限、自由的“未成熟”的动力与能量便处在一种动态的生成与循环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运动的可能性。那么,在孩子运动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兔+熊儿童运动教育儿童体适能训练 (8).jpg


放手让孩子自由轻松地运动


在运动中,成人的放手是很重要的。我们潜意识中对孩子都不免有不同程度的过度保护倾向,害怕孩子受伤受挫,因此便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很多运动的机会。


其实,孩子正是在“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与“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卢梭甚至认为,学会承受痛苦是孩子应该学习的首要事情,他甚至拿圈养的动物来说明贪图舒适的环境而运动不充分只会产生孱弱的儿童。卢梭不仅提倡孩子多运动,还认为不能给孩子穿得太多,应让他们学会忍受寒冷。


特别是在冬天,应该让孩子到户外去,到田野去,到冰雪中玩耍和锻炼。卢梭让爱弥儿在自然中运动体验,不仅丰富其经验,增强其体能,也锻造了其感官。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蓝天下的学校”,也让孩子光着脚在田野中,“锻炼孩子既不怕冷也不怕热”。


虽然这些思想和观念我颇为认同,但终究以为不过是理论上的“乌托邦”罢了。然而来苏格兰后,我却惊奇地发现很多现实情景与其如此深契:天气寒冷,气温只有三五摄氏度甚至刮大风或下雨时,孩子们衣着单薄,却仍在快乐地踢球、骑车、攀爬。在这里,女儿特别高兴的是,她终于也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样光着脚自由地玩耍而不被视为异类。


兔+熊儿童运动儿童体能挑战赛 (7).jpg


插手为孩子创造运动的环境


在孩子的运动中不仅要“放手”,也要适当地“插手”。当然,所谓的“插手”不是以成人固有的观念去约束与限制孩子的运动,而是为孩子自发与自由地运动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首先来自于成人对孩子运动环境的创设。


而环境的创设,不是视觉所及的简单的物品摆放;而是意味着具有内在召唤性的环境的营造。因为,空间不单是一个物质性场域,更是具有生命力与召唤力的存在。


环境的安全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引发多种运动的可能性都是创设儿童运动空间需要考量的因素。当然,这一切遵循的是孩子的志趣和眼光而非成人的标准。


一个理想的运动环境应该既能够召唤和激发孩子运动欲望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吸引和接纳孩子作为存在之中的特殊一员而完全释放自我,在自由运动中探索、合作、冒险、忘情和成长的精神空间。


兔+熊儿童运动儿童体能挑战赛 (6).jpg


与孩子牵手一起进行户外运动


让户外成为孩子和父母的第二个家,让运动成为孩子和父母共同的生活内容。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城市化使得儿童自由运动的空间越来越少。儿童被幽闭 在“人—人”这一单一的向度,“儿童—自然”成了相对隔绝的“孤立的系统”,儿童丧失了与天地贯通的本源、失去其饱满与丰沛的根基。儿童被抛入“人为”的存在,被包围在“钢筋水泥”之中。


可以说,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运动,对孩子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滋养”。因此,多创造机会离开“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让孩子或跳、或跑、或滚、或爬……孩子会更充分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参与本身胜过所有的鼓励和说教。而且在孩子运动本能的带动下成人也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唤醒:与孩子一起运动,共同成长。


两百多年前,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而今天,我们可以说,运动的童年,是“丰满”而“甜美”的童年;运动的儿童,是健康而快乐的儿童!


(作者:焦荣华,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博士)


兔+熊儿童运动教育儿童体适能训练 (2).jpg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微信公众号